来源: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07-29 作者:靳芳卉 校对:石鹏 黄魏媛 审核:宣传部
|
|
2025年7月29日,《广西日报》第8版以《文明育医魂 奋楫再扬帆:全国文明校园是如何炼成的?看广西医科大学的育人之道》为题,从“思想引领,筑牢文明根基”“德技双馨,树立名师榜样”“平台融通,凝聚奋进力量”“文化育人,厚植文明底蕴”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扎实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,全校师生共创共享文明校园的生动实践。学校正以全国文明校园为新起点,让精神文明与医学信仰的星火,在这片孕育了20万白衣使者的沃土上,照亮健康中国、教育强国的壮阔征程。
报道链接:https://gxrb.gxrb.com.cn/?name=gxrb&date=2025-07-29&code=008&xuhao=5
2025年10月30日,文明广西微信公众号以《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风采展示丨广西医科大学》为题,报道我校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经验。
报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-fArUhPnaKRPOHPqm5_cQ

全国文明校园是如何炼成的?看广西医科大学的育人之道
文明育医魂 奋楫再扬帆
初夏的广西医科大学,绿树成荫,生机盎然。身着庄重学位服的毕业生围拢簇拥在老师身边合影,杏湖中新荷初绽,粉白花苞亭亭玉立,为这所90年历史的高等医学学府平添诗意。
今年5月,该校成功获评“全国文明校园”——这是我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,更是其“九秩芳华 医路奋进”的生动注脚。
思想引领,筑牢文明根基
广西医科大学如何建设全国文明校园?
“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抓手,以‘创建文明校园、培养高素质人才、助力高质量发展’为主线,形成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。”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川介绍。
学校党委将文明创建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,构建党建与业务“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检查、同考核”的“四同”机制,推动文明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。首创的“第二班主任”制度推动校领导带头深入班级一线,“医学+X”思政专题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,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向同行、走深走实。
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,让校园文明风尚愈发浓厚。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、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、教育部首批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等殊荣,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医大力量。
德技双馨,树立名师榜样
7月4日,在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荣获2024年度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。他以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”的科研攻关实践,生动诠释了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担当。
从“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”的坚守,到抗疫先锋白衣为甲的逆行……一代代广西医科大学人将“与国家同频、与生命共舞”的报国情怀,熔铸成医者的精神基因。
2024年学校编创的校史话剧《医者仁心》,生动再现“八桂楷模”龙桂芳等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,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职业品德。
学校实施“师德与医德双标考核”,建立线上监管平台,实现新入职教师培训、年度考核、投诉处理“三个100%覆盖”。这一机制锻造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温汉春、全国先进工作者梁浩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标杆,让“德技双馨”成为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。
平台融通,凝聚奋进力量
清明和开学时节,学校组织开展“致敬大体老师”活动,师生鞠躬献花,感恩遗体捐献义举、追思故者善行、践行医学誓言。
自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落成以来,长眠于此的郭德林教授便以“永远站立”的姿态延续师者使命,为医学新生开启第一课。他临终前毅然捐献遗体,骨架最终制成教学标本,以身躯铺就医学探索之路,诠释“尊重生命、践行担当”的医者初心。
该活动自2013年创办以来,累计参与师生逾万人次,已成为学校“大思政”育人体系中的标杆,在涵养医学生人文情怀和塑造职业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
2024年11月16日,广西医科大学校史馆、广西医科大学时光记忆馆开馆。校史馆通过丰富的文献、图片和多媒体全面展示,让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解学校90年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。时光记忆馆依托1954年历史建筑,以场景复原带师生“穿越”校史岁月,感受学校人文历史积淀。
学校构建“党建展示馆+校史馆+时光记忆馆+‘一站式’学生社区+智慧党建平台+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长廊”的思政育人联合体,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。
文化育人,厚植文明底蕴
广西三月三期间,校园里民族歌舞飞扬、传统美食飘香。师生在竹竿舞、绣球制作等沉浸式体验中,共绘团结奋进的美好画卷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活力。近年来,广西医科大学开展“三月三”系列活动,学校以文化为媒,以活动育人,凝聚奋进力量,广大师生以青春为名,像石榴籽般紧密团结,冲锋在健康中国、健康广西的前沿上。
自2012年起,广西医科大学每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,中外学生带来特色歌舞、民族服装秀等精彩纷呈的表演,还有各国传统美食、手工艺品等,不仅是异域风情的展示窗,更是沟通中外文化、融合师生情谊的桥梁。
学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,打造东盟各国青年向往的医学留学目的地高校。学校以“国际文化节”为桥,促进多元文明互鉴,也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,增进了师生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涵养尊重与包容,为构建和谐校园、提升师生国际视野、共绘文明互鉴新画卷营造了良好氛围。
“荣誉是里程碑,更是冲锋号!”从红土地上的医学火种到辐射东盟的医疗高地,广西医科大学正以全国文明校园为新起点,让精神文明与医学信仰的星火,在这片孕育了20万白衣使者的沃土上,照亮健康中国、教育强国的壮阔征程。

秀美山水育英才,文明新风润校园。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,广西36所高等院校、中小学校被认定命名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。为充分展示广西文明校园创建成果,文明广西推出“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风采展示”专栏,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广西36所文明校园。
广西医科大学:以文明为帆 载医心远航
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,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,是广西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高校,是广西医学教育、医学研究、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。学校现有4个校区,19个二级学院,5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,全日制在校生32669人。90年来,学校坚持“造本省人才,为本省之用”,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,引领了广西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,成立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设立了申报全国文明校园工作专班,制定了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》,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制度化、常态化、长效化开展。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校园,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。
01思想铸魂:把稳文明建设“定盘星”
“文明校园的根基,在于筑牢师生的思想根基。”学校党委书记陈川的话,道出了创建工作的核心。作为党委“一把手工程”,学校构建起党建与业务“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检查、同考核”的“四同”机制,让文明创建与办学治校同频共振。
校领导带头担任“第二班主任”,走进班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;“医学+X”思政专题课程将红色故事、医德故事融入课堂,入选教育部示范项目;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长廊里,师生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思想力量。如今,学校已建成“党建展示馆+校史馆+一站式学生社区”的思政育人联合体,获评教育部首批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,让红色基因在医学生心中代代相传。
02德技双馨:树立医者榜样“风向标”
在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赵永祥教授接过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,他“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”的坚守,正是广西医大人“与国家同频、与生命共舞”的缩影。
学校创新实施“师德与医德双标考核”,线上监管平台实现新入职教师培训、年度考核、投诉处理“三个100%”覆盖。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温汉春逆行抗疫的身影,到“八桂楷模”龙桂芳深耕遗传病防治的坚守,再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攻坚克难,一批批德技双馨的榜样,让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”的医者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。校史话剧《医者仁心》巡演时,不少学生看完后在日记中写道:“要像龙教授那样,做一辈子守护生命的好医生。”
03文化润心:激活校园文明“源动力”
清明时节,“致敬大体老师”活动如期举行。师生们手捧白菊,向遗体捐献者鞠躬献花——这项始于2013年的活动,已让逾万人次师生在肃穆仪式中感悟“生命至上”的真谛。郭德林教授捐献的遗体制成教学标本,至今仍在生命科学馆“站立”授课,用无声的坚守诠释医者担当。
90周年校庆之际,校史馆与时光记忆馆同步开馆。前者用文献、多媒体串联起学校从1934年至今的奋斗史,后者则依托1954年历史建筑,复原老教室、旧实验室场景,让师生“穿越”时光触摸校史温度。“广西三月三 潮起在医大”主题活动上,竹竿舞与壮锦刺绣相映成趣;国际文化节中,东盟留学生的特色歌舞与中国传统美食碰撞出多元火花,文明互鉴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。
04环境育人:打造医教融合“生态圈”
漫步广西医科大学校园,处处涌现着生命的气息与律动。希波克拉底雕像前,学子们重温医学生誓言;廉心林里,廉洁行医的箴言潜移默化影响师生;生命科学馆内,通过人体科学展陈传递“尊重生命、敬畏生命”的理念。
学校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安全防控体系,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与反诈宣传;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里,学业辅导、心理疏导、生活服务实现“一站式”解决。从获评自治区绿色学校,到打造平安校园、清廉校园,这里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课堂,更是涵养文明风尚的沃土。
“全国文明校园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站在九秩芳华的新征程上,广西医科大学正以文明为帆、医德为桨,让精神文明与医学信仰的星火,照亮健康中国、教育强国的壮阔航程,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路上,继续书写属于医大人的崭新篇章。
扫一扫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